(301152.SZ)的主要营业产品便是高镍系列三元正极材料,而且主要供应给小动力电池厂商,包括电瓶车、电动三轮车等等。
刚刚经历了业绩“大跳水”,2023年其净利润由盈转亏,为-5.03亿元,同比下降479.63%,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更是下滑9355.11%,亏损4622.93万元。
针对新规内容,《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联系证券部并向其发送采访提纲,但均未得到回复。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对于电瓶车电池制造商(包括三元正极材料制造商),新规范将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安全标准,特别是针对高镍体系三元的严格测试,可能迫使大厂转向别的类型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一些小厂或许继续启用已经淘汰的铅酸蓄电池。
所谓三元锂电池即正极材料包含三种元素:镍、钴、锰。其中镍是重头戏,占比超过一半。镍的优良性能在锂电池中得到充分展现,它不但可以提高电池的容量密度,且能加快锂离子嵌入和脱出的过程,来提升充放电效率,另外还能减少电极极化,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因为这些优良性能,锂电池领域不断探索提高镍在三元正极材料中的比例,以提高电池容量和效率。但镍的另一面是不安全,因为镍性质活泼,其含量越高,正极材料稳定性越低,在遇到高温、外力撞击时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搭载811高镍电池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屡有发生。
张孝荣和记者说:“高镍系电池存在的主要安全风险隐患包括充放电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的热失控、充电时产气导致的鼓胀,以及高温、外力冲击下的安全风险等。”
相较于电动汽车,电瓶车管理更难规范,起火、爆炸的危害也更大。根据工信部官网数据,近年来,我国电瓶车产销量增长迅速,目前国内电瓶车社会保有量已超越3.5亿辆,其中配备锂离子蓄电池的比例已超越20%。
《技术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规定了6项单体电池的测试项目,包括标志、过充电、过放电、外部短路、热滥用、针刺;22项电池组的测试项目,包括标志、静电放电、过放电、过充电、温度保护、外部短路、互认协同充电、数据采集、绝缘电阻、挤压、加速度冲击、振动、自由跌落、提把强度、阻燃性、低气压、过流放电、温度循环、浸水、盐雾、湿热循环、热扩散。
其中两种测试可对安全性作出有效筛选,即单体电池过充电(1.5倍)测试和针刺测试。过充电测试应对的是高温风险,针刺测试则是应对撞击风险。
工信部在对《技术规范》解读中提到:“高镍体系三元锂电池很难通过上述测试,今后将难以应用在电瓶车领域。”
种种迹象说明,天力锂能正向“高镍”方向挺进,而对公司来说,《技术规范》的出台和施行,或将给公司发展带来变数。
天力锂能在2023年年报中称,公司围绕动力新型锂电正极等关键材料开展研发,先后开发出多款性能优异的三元正极材料产品,形成了包括高镍系列、单晶系列和高电压系列在内的全系列产品。
高镍化、单晶化、高电压化,是当下三元材料的升级方向,而所谓单晶和高电压也都是为高镍服务,以增强其稳定性,配合提高电池容量。在研发投入上,天力锂能称:“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中高镍、单晶、钠电等工艺开展研发技术和降本工作,主要研发项目包括高镍9系多晶镍钴锰酸锂的制备工艺及改性研究、动力型6系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改性研究、长循环多元复合体系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改性研究、动力型8系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改性研究等14项研发课题。”
所谓6系、8系、9系是指镍在正极材料中的含量分别是60%、80%、90%。主要使用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最终应用于并被大范围的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瓶车、电动工具及3C等相关领域。
事实上,天力锂能主要聚焦于小型动力锂电池领域,即电瓶车。其客户主要是小型动力锂电池的制造商,包括星恒电源、天能股份、长虹、海四达、横店东磁。而之所以有电动汽车的应用,是因为客户有少量电动汽车的电池订单。
根据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天力锂能2023年营业收入24.43亿元,同比下降8.43%,纯利润是-5.03亿元,同比下降479.63%,究其原因是2023年碳酸锂等价格大大下滑,从而带动正极材料价格下滑,另外在下游需求增速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正极材料产品毛利率明显下滑,天力锂能出现经营成本高于营业收入的情况,毛利率为-9.43%。
2023年作为原材料的硫酸镍、硫酸钴等价格下降,但作为产品的三元正极材料价格下降更多,由此导致天力锂能的亏损。
而进入2024年,情况进一步恶化。一季度天力锂能营业收入4.38亿元,同比减少24.5%,而经营成本就已达到了4.38亿元,略高于营业收入,纯利润是-4622.93万元,同比降低9355.1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1.75亿元。
之所以流出巨额现金,是因原材料价格波动,天力锂能为锁定原材料增加了预付款。
除了三元正极材料,天力锂能还在拓展碳酸锂和磷酸铁锂业务,不过其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和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刚完成,就遇到了行业低谷,碳酸锂项目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尚未贡献利润。